“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經成為高新技術企業之外,最受政策層面青睞的企業,各地也在大力推進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是首次提到了“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將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道路的企業群體,包括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隱形冠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和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專精特新”企業,截至2021年我國已經培育4萬多家,這還不包括4762家 “小巨人”企業和848家制造業 “單項冠軍”企業。
想要成為“專精特新”的企業就必須要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能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或直接面向市場并具有競爭優勢的自有品牌產品。
中小企業是每一條產業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雖然數量龐大,但“專精特新”企業只占一小部分,而企業自身的發展定位、產品或者服務定位,在企業成立時就已經確定了,所以企業想要發展成“專精特新”就要取道“窄而深”,深耕專一領域。明確在哪個細分市場深耕,并精準定位核心產品和服務,然后再勇于創新,敢入研發;打磨產品,獲得市場更多的話語權,也能在抗擊應對災害和市場風險時,具有比其他中小企業更強的抗沖擊能力。
在“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戰略基調下,國家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與生產效率的提升來推動國民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中小企業要和國家發展戰略相吻合,扎實深入地在某一領域做出成績,愿意坐冷板凳,而不是追風口,才能成為“專精特新”,甚至是未來的獨角獸企業和行業龍頭,所以各大中小企業要抓住機會,迅速完成專精特新申報,借勢借力成為充滿競爭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