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突破一批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科學問題,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日前,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藍閩波按慣例瀏覽新聞,看到一句令他十分振奮的話,與自己醞釀已久的提案不謀而合。
多聽多看多閱讀,是藍閩波履職近15年來養成的習慣;了解國家扶持科學研究的相關政策,也是他撰寫提案、建議時的倚仗。近日,他梳理了近五年來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積累的經驗與問題,擬向今年全國人代會提交相關提案:做強基礎研究,發力理念轉變和人才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讓科學與技術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藍閩波,全國政協委員,1962年3月出生。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理工大學金山科技園管委會主任、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8年前就埋下提案的種子
“大家常說‘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這兩個詞其實各有側重。”落筆前,藍閩波的思路回到科學技術的本質——前者通過理性探索的方式觀察并認識世界,而后者則將科學知識付諸實踐。
作為納米科研專家,藍閩波對二者關系有著許多切身體悟:只有做強基礎研究,才不會被人“拿捏”。然而,從實驗室到產品線,科技成果的轉化卻常給人缺少“臨門一腳”之感。究其原因,藍閩波認為這當中出現了一個斷層,沒有成熟的技術平臺接納已掌握的研究成果,進而為社會服務。
梳理多年來的從業經歷,藍閩波想起一個項目孵化出兩家企業的“小奇跡”。
時針撥回到2004年。當時,歐盟第六框架計劃項目啟動,來自不同國家的13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納米生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藍閩波作為項目組里唯一的中國人,耗時一個月與歐洲同行搭建起研究框架。在此過程中,他發現竟有一家知名醫療企業的研發中心和兩家小型科技企業參與其中,“這說明企業已經提前參與到科研中來,他們既了解研究進展,也可以及時分享需要的技術”。項目進行了6年,科研成果順利發表的同時,還分別在意大利和以色列孵化出兩家高新技術企業。
為將這種注重轉化的教育理念以及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的濃厚氛圍帶回國內,藍閩波利用每一次出差機會,深入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實驗室,與同業探討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景。后來,藍閩波更是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赴各地調研,“嚴格算起來,這份提案的誕生,早在18年前到達歐盟時就已埋下了種子”。
比“談戀愛”更嚴格的相遇
“一些‘互聯網大廠’為什么有那么多專利?因為他們有上萬名研究人員,尤其擅長將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產品。”藍閩波發現,除了理念需要轉變,對相關人才的培育也很重要。同樣是搞研究,但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對待產出的心態與期待有明顯不同。
“以研發傳感器為例,做成產品和發表文章所需要的產出率要求不同。10批次產品里有兩三個就能發表文章,自然也就少有人會花大力氣去考慮怎么做得更好。”與此同時,還有“悶在實驗室里,看著文章發表另一篇文章”的情況。藍閩波認為,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應該加強對市場的理解,走出實驗室,了解企業需求,“談戀愛講究‘看對眼’,校企融合比這更嚴格”。
藍閩波對推動科研人員心態轉變十分有信心。“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破五唯’,糾正一段時間以來形成的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錯誤導向。學術大環境慢慢好了,再培育有‘產品思維’的人才,科學研究總體水平才會趨好”。
他的信心還源于過去的履職經驗。2021年,藍閩波準備的提案是關于持續加快大型科學儀器研發和產業布局。“還沒到北京參會,就看到科技部發布了有關項目申報指南。”藍閩波認為,自己的提案被“劇透”,說明國家確實關注到了大型科學儀器被國外壟斷的問題。為此他連夜修改,又添加了“促進儀器開發中的應用軟件的發展”等內容,并獲得國家有關部委的關注與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