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正確把握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本次會議提出,“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既體現了一以貫之的要求,同時進一步彰顯了擴大內需的鮮明導向。如何進一步提振消費,有效釋放內需潛力?
1、當前消費主引擎作用持續凸顯
“蘇超”帶動主場城市酒店預訂量大幅增長,“銀發列車”穿梭于大江南北,“以舊換新”熱度不減……今年以來,消費市場十分活躍。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4.5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消費“主引擎”提振發力,勢能更勁。
有關方面對外宣布,消費政策還會繼續加力,下半年消費補貼政策已經在陸續出臺,各地也會繼續出臺相關措施促消費。例如,北京出臺擴大時尚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上海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廣東廣州落地實施“首發經濟16條”……多地正順應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加快培育市場新動能。
提振消費何以如此重要?這是由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決定的。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終表現。
2025年,中國經濟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在這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被擺在了政府工作任務的首位,凸顯了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而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更是為提振消費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通過提振消費,不僅能夠直接促進商品和服務的流通,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能夠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為什么說消費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如何提振消費需求?
全方位擴大內需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戰略支點,也是引領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必然選擇。當前,面對復雜嚴峻、呈現高度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促進內需全方位、可持續增長,具有了更大的迫切性。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執行院長、教授于春海在《人民論壇》刊文提出,從五個方面進一步理解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第一,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和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第二,消費傾向、消費習慣、消費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具有較強的慣性和持久性。提升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第三,消費需求的變動將促使企業調整生產、創新技術、優化服務方式,引導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重新配置,推動實現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第四,隨著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居民消費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消費潛力的不斷釋放,能夠引導生產向縱深發展,推動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增加,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推動勢能。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促進消費、生產和流通的深度融合,推動消費的智能化、個性化,形成消費驅動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供給端變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五,消費的合理增長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消費水平的提升可以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那么,如何才能提振消費需求?于春海教授指出,這一問題涉及三個關鍵維度:一是有沒有消費能力,也就是收入問題;二是有沒有消費意愿,也就是信心問題;三是有沒有適合消費需求的供給,也就是供給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適配性的問題。對于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持續增長,依賴于通過投資創造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為了完善社會保障和提升消費信心,需要增加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資。通過調整投資結構來改變生產結構,增加高品質、個性化商品及優質服務的供給,提升供給體系對居民消費需求的適配性。就業結構的改善和就業穩定性的提高,推進新型城鎮化,都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所有這些方面都反映出投資方向和結構的優化,是決定消費的基礎性作用能否發揮出來的關鍵。
3、新型消費模式有哪些?
隨著數字技術加速融入大眾生活,新型消費模式不斷涌現,正在重塑消費格局。通過打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匹配的消費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市場需求。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導,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人民論壇》刊文指出,新型消費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線下消費(如首發經濟)、線上消費(如數字消費)和線上線下融合(如服務經濟)。
▲首發經濟:線下消費的新模式
首發經濟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體驗為中心”轉變。首發經濟更加注重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首發活動,品牌不僅銷售產品,還傳遞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從而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二是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轉變。首發經濟強調限量發售和獨家體驗,要求品牌具備快速響應市場和小批量生產的能力。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使得這一轉變成為可能,同時也推動了產業鏈的優化升級。三是從“單向銷售”向“雙向互動”轉變。首發經濟打破了傳統消費的單向模式,消費者不僅是產品的購買者,更是品牌傳播的參與者和共創者。品牌通過首發活動收集消費者反饋,進一步優化產品和服務,形成了良性循環。
▲數字消費:在線消費的新業態
數字消費是在數字技術支撐下的新型消費模式,包括數字產品消費、數字內容消費、數字渠道與傳統消費的融合等。數字消費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理論機理是:數字經濟具有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等主要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引領,而數字消費以平臺為市場組織者,突破了消費行為的時空界限。提振數字消費,能夠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而數字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能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形成良性循環。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消費正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激發了線上經濟的發展活力,還深刻改變了傳統消費的結構和邏輯。數字消費是指以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為核心,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消費形態。它涵蓋了數字內容、在線教育、虛擬商品、云服務、數字金融等多個領域,成為推動線上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服務經濟: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
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驅動力,推動傳統經濟形態的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線上經濟憑借其高效、便捷和跨地域的優勢,與線下經濟的實體場景和體驗感相結合,催生了眾多創新業態和商業模式。例如,電商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匹配消費者需求,同時依托線下實體店提供即時配送和售后服務,實現了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此外,智慧零售、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興領域也通過技術賦能,打破了傳統服務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極大地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和用戶體驗。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不僅體現在消費端,還深入到生產、流通和服務的各個環節。智能制造通過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技術,將線上數據與線下生產設備連接,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智慧物流則通過數字化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升了供應鏈管理和配送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服務經濟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重要支撐。服務經濟是指以服務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消費形式,包括教育、醫療、養老、旅游、文化娛樂、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其核心特征在于消費過程的體驗性和個性化,強調通過提供服務來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無論是技術支持、數據服務還是物流配送、金融服務,服務經濟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通過個性化、場景化的服務創新,進一步釋放了經濟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