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圍繞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發揮首都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堅持“四個面向”,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根本,以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推動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有力支撐科技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成為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要成效。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全面強化。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躋身全球前列。由戰略科學家領軍的創新團隊在若干重要科學命題和科學發現上實現重大突破。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有效解決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初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達17%左右。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達到260人左右。
——全球主要創新高地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打開嶄新局面,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提升創新能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高精尖產業不斷壯大,高成長、高潛力的未來產業加速培育,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基本建成。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當年超過1.2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全國領先。
——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基本形成。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開放走在全國前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充滿活力。人才、技術、資本和數據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國際化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引領全球的科學聚落初步形成。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強,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多維度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建強建優戰略科技力量,有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1. 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堅持黨對國家實驗室的統一領導,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推動在京國家實驗室高質量在軌運行。優化重組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統籌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資源力量,貫通科研體系,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網絡。中央和地方財政積極支持,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擔,強化人才、空間、科研等服務保障,確保按期完成國家交給北京的重大科技攻關任務。
2. 加快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按照“在用一批、在建一批、謀劃一批”的總體格局,大力推動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聚焦能源、空間、生命、物質、地球科學和信息智能等重點領域,建成并運行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等大科學裝置。持續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調試、運行的資金保障,進一步強化服務用戶需求與服務國家戰略的對接,提升設施成果產出能力和技術外溢效應。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攻關和設備自主研制,培養壯大熟悉尖端、復雜工程建設的科研、工程、技能人才隊伍。
3. 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制定實施加強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統籌管理辦法,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優化完善決策、預算、財務、人事、科研組織、績效評估等運行管理機制。持續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4. 強化研究型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創新功能。貫徹落實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部署,支持在京高校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強化“有組織科研”,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引領國際學術前沿、催生產業技術變革等方面的策源功能。加速沙河、良鄉高教園向大學城轉型發展。支持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機構在符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關要求的前提下優化在京科研力量布局,強化重大原始創新突破和科技任務攻關,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二)深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5.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落實好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出臺北京市基礎研究領先行動方案,堅持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并舉布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大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前瞻部署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學研究,對標集成電路、關鍵軟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倒逼應用基礎研究發展。探索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新范式,推動人工智能與科學技術深度結合,以數據要素驅動基礎研究與產業融合發展。
6. 實施戰略性重大科技計劃和項目。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計劃,超前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在低碳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布局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群,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國家發展全局、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結合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京布局和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項目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統籌央地資源聯動、錯位接續支持。
7. 打造跨領域、大協作的創新平臺。持續推動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在京落地,重點推進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綠色低碳建筑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支持公共底層技術平臺和中試平臺建設,打造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平臺、區塊鏈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平臺以及相關領域中試熟化平臺、概念驗證平臺等,加速前沿技術和底層技術快速迭代與創新突破。
8. 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支持建設科技領軍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合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底層技術,探索由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推動在京中央企業、市屬國有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研發投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能力,發布面向前沿技術的應用場景清單,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