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已出臺近200個政策文件,旨在推動氫能在能源轉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合合信息旗下啟信寶于近期發布《氫能產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對氫能源產業區域分布、產業鏈構成和企業發展之路進行深度探索。
啟信寶產業鏈數據庫顯示,自2011年起,氫能產業企業數量已連續12年穩步增長,總數量已超過1600家。截至2022年6月底,相關產業企業資本背景主要為民營企業(1201家),其次是國資背景企業(248家);超過75%的氫能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數量超過1200家。
報告顯示,近三年來,五大經濟圈中長三角新增氫能企業88家排在首位,是排名第五的成渝都市圈的4.6倍。氫能源產業鏈上游以氫氣制取、提純為主,中游主攻氫能儲存運輸,下游多應用于交通、工業、建筑、電力領域,各環節中氫氣儲存設備近三年新增企業數量最多,共新增109家;緊隨其后的是加氫站控制系統,新增94家。
數據庫顯示,現階段氫能企業集中分布在江蘇省(254家)、廣東省(190家),兩省氫能企業數量在全國的占比均已超過10%,呈“雙雄并立”局面;國內氫能產業鏈68家上市公司中,江蘇、廣東也各占了10家。聚焦到產業鏈,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分別為:上游蘇州市(67家),中游北京市(59家),下游深圳市(22家)。下游環節區域產業集中度最高,江蘇、廣東、湖北、浙江、山東等五大區域的企業數量占了下游企業總量的63%。
值得關注的是,在初現民用曙光的交通運輸領域,與鋰電池產業鏈相比,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鏈更長,復雜度更高。氫能源要想通過規模化、商業化落地,進入尋常百姓家,還需磨練好技術“內功”,翻越制氫、儲運等環節的成本“大山”。欣欣向榮的產業生態背面,氫能產業上市公司研發資金投入、人力占比仍略低于全國均值,還具備一定的提升空間。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占終端能源消費中的20%。啟信寶產業鏈數據庫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與光伏(56776家)、風電(36884家)等其他相對成熟的新能源產業相比,氫能產業企業數量不足其1/20,潛在市場空間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