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就要穩能源,當前的經濟活動離不開能源驅動,能源投資也支撐著必要的經濟增長率。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將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與此同時,仍需要對煤炭進行系統有序的安排,發揮其作為能源壓艙石的作用,必須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近日,在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與能源基金會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多位與會專家如是表示。
綠色能源將撬動大規模投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去年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拉動,進出口的貢獻率高達20%,出口行業電力消費的增長速度快于全社會電力的增長速度。在當前形勢下,加快能源改造,加大綠色能源投資十分有必要。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指出,中國正在迎來一場深刻的以能源科技革命為標志的產業革命,決定了我國要以新的發展理念去處理好經濟增長、能源安全、環境質量和氣候穩定等不同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鄒驥透露,過去幾年,在風光能源領域,我國平均每年的投資約在五六千億元以上,在穩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風光能源領域的投資有保持和擴大的潛力。
“能源基金會的一項分析表明, ‘十四五’期間,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綠色改造領域,綠色低碳城鎮化和現代城市建設領域,綠色低碳消費領域和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或電力系統建設等領域,總投資可達近45萬億元,平均每年約8.9萬億元,占2021年全社會總投資的16%左右。”鄒驥表示。
鄒驥還表示,另一項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國碳中和的直接投資可以達到至少140萬億元。考慮到關聯的投資,實際投資潛力遠大于這個規模。碳中和相關的投資將在今后30至40年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
紅杉中國投資合伙人、紅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李俊峰表示,新能源發電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是推動實現 “雙碳”目標的基本動力,也是實現經濟綠色復蘇的重要依托。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同時也要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黨中央對煤炭的兜底能源地位高度重視,必須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
“未來20年里,中國電力系統將迎來非化石能源占比穩步上升、煤電占比相應下降的有序結構轉換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鄒驥表示,目前仍需要對煤炭進行系統有序的安排,發揮其作為能源壓艙石的作用。要穩住存量、功能轉變、嚴控增量,同時盡早讓新增的能源和電力需求由非化石能源滿足,并盡可能讓非化石能源的增長進一步大于新增能源或電力的需求,從而逐步替代煤炭存量。此外,在逐步實現電力系統深度脫碳化的同時,提高終端用能部門的綠色電氣化水平要同步推進。
楊偉民表示,控制 “兩高”行業盲目的增長,需要從 “多目標動態平衡”的角度來分析。高耗能并不能完全與高排放劃等號,未來要謹慎制定產業限制性政策。突然限制只會打亂投入產出關系,需要重視當前煤炭的能源地位,讓經濟總量規模保持不斷增加的動態平衡。
“只是由于當前耗電大部分來自于化石能源,就把高耗能產業完全砍掉是不可行的,要做的是把高碳能源變成低碳能源,在保證能源和生產安全的前提下,漸進地摘掉高耗能產業的 ‘高排碳標簽’。”楊偉民說。
李俊峰也表示,能源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盡快完成從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的政策轉變。
‘十四五’期間實現新增能源主要由非化石能源供應,新增發電量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滿足, ‘十五五’期間實現非化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存量替代。”
李俊峰表示,要合理控制煤電發展節奏。“十四五”開始實現煤電增容減量的發展轉變,煤電的發展要以支持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新一代電力系統為前提。
鄒驥指出,中國煤電行業現有大部分機組在未來17到20年內將保持平穩運行。在此期間,部分煤電機組將進行靈活性改造和再部署,用以作為調峰的電源和配合間歇式可再生能源電源的運行,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未來5到10年中也需要大量的轉型投資。在端穩能源飯碗的同時,非化石能源發電技術也在不斷成熟,最后將在本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最大限度實現大規模的煤電替代。
重構零碳能源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完成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滿足現代化強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應該把整個驅動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主線,轉到零碳能源系統重構上去。
在江億看來,實現能源革命,由化石能源全面轉為零碳能源需要關注三大投資領域:
一是新型城鎮建筑配電系統和智能有序電動車充電樁的建設。他建議,加快建設智能有序充電樁系統,充分挖掘利用電動車電池資源,同時盡快實現農機具電氣化。
二是新型農村能源系統的建設,要使農村由能源消費者變為零碳能源的重要產地。他建議,充分開發利用農村各類閑置屋頂資源,發展光伏發電。
三是使流程工業低品位余熱供給系統成為建筑供暖和非流程工業生產用熱源。他建議,全面回收各類工業余熱,為北方建筑冬季采暖和非流程制造業提供熱源。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表示,穩增長并不意味著重回 “老路”,而是動能切換過程中的穩增長,是高質量發展框架下的穩增長。他指出,要把握好綠色投資在穩增長中的作用。投資不僅創造需求,還影響供給,綠色投資能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帶動供需兩端的綠色復蘇,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